编者按:
近日,广东省大湾区办发布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三批)。第三批典型案例共16个,涵盖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民生融合、重大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第三批案例延续了前两批案例创新价值高、示范效果好等特点,并进一步拓展了规则衔接的领域,打破机制壁垒。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推出“湾区案例”系列推文,介绍第三批16个典型案例,敬请垂注。本期介绍案例十一《惠州创新推动与香港实现组装合成建筑产品标准互认》。

在惠州装配式建造供港联盟会员单位工厂制造完成的组装合成建筑(MiC)成品正等待出货。图源惠州市大湾区办
惠州市通过创新“一个联盟,一个标准,一站式服务”模式,打破与香港在组装合成建筑(以下简称“MiC”)领域跨境协同规则机制壁垒,有效推动粤港组装合成建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成立内地首个组装合成建筑供港联盟。吸纳惠港两地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MiC企业为会员,与香港建筑业承建商联会等行业商会达成战略合作,发挥联盟的桥梁作用,实现惠港两地企业精准对接。二是推动惠港MiC产品实现标准互认。供港联盟对入会企业在标准规范、商业规则、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探索与香港建造学院共建组装合成建筑学院及装修建筑建材标准认证实验室,推动与香港共同制定MiC产品标准,实现惠港MiC产品标准互认。三是提供MiC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一站式服务。以供港联盟为载体,为境内企业提供产品推介、合同审查、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等涉外服务,为境外行业龙头提供内地政策咨询、市场调研及建设过程协助等一站式服务。
惠州市探索MiC产业粤港协同新路径,成为香港在内地主要的MiC生产基地,有效助力香港建筑项目快速落地。供港联盟成立以前,惠州供港MiC产品订单只有300万港元,2023年8月供港联盟成立以后,订单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11月,惠州供港MiC产品订单总金额已累计35亿港元,并成功开拓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市场。
如今盖房子不再局限于在地基上“添砖加瓦”,“组装合成”的房子日趋增多。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等特征的建筑部件部品发到建筑施工现场,以可靠连接方式装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子。热衷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香港,把目光投向了装配式建筑发展势头强劲的惠州。
惠州装配式建造产业聚集,链条齐备,覆盖咨询、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各个环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部品部件产能位居全省前列,产品应用和建造服务遍布粤港澳大湾区。
近年来,惠州以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致力于以工业化视角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转变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2019年11月,惠州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推动房屋建造方式革新。根据《意见》,2025年末惠州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35%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占比达到70%以上。